最近,合肥市六安路小学的网站上特别热闹,“记忆中的红领巾”几个大字反复出现,同学们也一直在讨论红领巾之间的故事。原来,这是学校暑假里的一项特别活动:寻找记忆中的红领巾。寻访队伍由三至六年级的各个中队组成,队员们走街串巷,寻访少年先锋队建队60周年以来的红领巾代表。短短的一个暑假,十几支小分队用自己的努力光荣完成任务,采访到不同岗位的红领巾代表。不过,寻访的过程可不是那么简单。
大雨里的等候
最执着的小分队:雏(chú)鹰小队
小队成员:孙文、张嘉欣、慈天辰、沈嘉琪
张爷爷是个非常健谈的退休老教师。他小时候的故事特别有趣,被同学们评为最有意思的红领巾故事。
“抓”到这样的新闻线索可不容易,小队员们可是在雨中等了三个多小时。
故事还得从暑假说起。四个小队员都是第一次参加活动,没什么经验,沈嘉琪的妈妈给大伙出主意:到合肥工业大学去找。当四个人匆匆赶到时,天公不作美,竟下起了倾盆大雨,校园里的行人非常少。最后,在保安叔叔指引下,他们找到了工大离退休教师活动中心。前前后后等了三个多小时,才见到了张爷爷。
爷爷表扬了小队员们的执着精神,还非常开心地和大家分享他当年在少先队的故事。
解放前,张爷爷加入了儿童团(少先队前身),当时大家都喜欢制作鸟铳(chònɡ)来对付敌人。
那是用废子弹壳做成的危险玩具。在弹壳底座的侧面用钉子打一个油菜籽大小的孔,插上一根从爆竹上取下来的火引,再从子弹壳口灌点硝,然后用泥土筑紧,最后把这个弹壳固定在一块“7”字型的木头上,就成了一根短火(手枪)。
当左手握紧伸出,右手点燃火引,就听到“砰”的一声……
“趁敌人不注意的时候,我们就在隐秘的地方放枪。”爷爷得意地说
插进来的搭档
最特别的小分队:假日红领巾小队
小队成员:黄馨蕾、徐林丽、牛和明
黄馨蕾和牛和明同在六(3)班,而徐林丽则是双岗小学的一名学生,说起这三个人的组队经历,可以用一拍即合来形容。
“我和牛和明是第一次练兵,生怕自己遗漏了什么,所以邀请了同小区的徐林丽加入,壮大力量。没想到我们三个配合得很默契。”说到这,黄馨蕾一脸的兴奋。
采访对象是小区里的一位阿姨,她对采访特别配合,说起小时候最难忘的红领巾故事,莫过于第一天戴红领巾时的情景了。因为第一条红领巾是妈妈亲手为她戴的,当时感觉特别光荣、自豪,很神气。
“是的,是的,当鲜艳的红领巾在我胸前飘扬时,我就特别高兴成了一名少先队员。但同时,我也深深地感到少先队的纪律严明,只有更加勤奋学习,讲文明讲礼貌,按少先队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才能配得起这‘用血染红的红领巾’!”整个采访过程中充当“摄影师”的牛和明,说出了三个人的心里话。
第三次拜访
最“挑剔”的小分队:阳光小队
小队成员:陈乙清、管若彤
说起“挑剔”,非陈乙清和管若彤莫属。
采访对象是多大年纪的人?他的儿时记忆是否清晰?加入少先队有没有给他的生活带来改变?都是她们考虑的因素。
不在同一个小区,小小的电话便成了她们共商大计的“功臣”。于是,伴着小小的电话,她们的寻访活动真正开始了。
陈乙清和管若彤卯(mǎo)足了劲,问遍了小区的保安和阿姨,终于找到三位“记忆中的红领巾”。
第一次拜访的是一位老伯伯,不过他对儿时的记忆不是特别清晰,采访失败。
第二次找到的叔叔,虽然是个少先队员,但是小时候参加的活动很少,而且故事没有代表性。两个人斟(zhēn)酌(zhuó)再三,最终将目标锁定在企业管理者陈叔叔身上。
当两人问起陈叔叔为什么要参加少先队(那时候叫“红小兵”)时,陈叔叔的回答让她们捧腹大笑。
原来,那时候“红小兵”可威风了!能经常到工地上给叔叔阿姨们表演。
陈叔叔参加“红小兵”一方面能通过表演丰富大家的生活,觉得很荣幸;另一方面,就是能得到漂亮的演出服,这大概是每个孩子心里都向往的。多么简单而又有趣的动机呀!
在采访进行的一个多小时里,陈乙清、管若彤与陈叔叔聊得特别开心,房间里笑声不断。虽然拜访了三个对象,但这次的经历还是让两个小伙伴激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