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青年报·学生周刊》励志启智,开阔视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参与互动,集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为一体,是小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参与互动的平台、沟通老师家长的纽带。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梅山路18号安徽金融国际中心B座29楼2903室
朝三暮四 “小明,小明,我们明天去逛街吧!”小红兴奋地邀请小明。 第二天,小红突然改变主意:“小明,小明,不去逛街了,我们去旅游吧!” 当小明收拾好行囊,小红又变卦了:“小明,小明,我们还是不去旅游了,我们去跳舞吧!” …… 看完这段对话,大家一定会强烈指责小红是个反复无常的人,巧克力当然也忍不住说她朝三暮四。 对,就是朝三暮四,我们今天所用的“朝三暮四”就是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另外,这个词还有着一个大家常用的意思,就是比喻一个人特别花心。可你一定不知道,古人说的“朝三暮四”根本不是这个意思,是我们后人误解了。其个中究竟,且听巧克力慢慢道来。 “朝三暮四”出自于庄周《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话说宋国(今商丘),有一个特别喜欢狙(猕猴)的老人,他养了一大群猕猴。最让老人得意的是猕猴们和他心意相通,那位老人为猕猴也缩减了全家的口粮。但是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忍痛决定限制猕猴们吃橡果的数量,但又怕猕猴们生气不听从自己,就对猕猴们说:“我给你们分橡果,早上三颗,晚上四颗,够吗?”众多猕猴一听很生气,都跳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又说:“我给你们分橡果,早上四颗,晚上三颗,够吗?”猕猴们听后都很开心地趴下,对老人也服服帖帖的。 古人用“朝三暮四”来指聪明人善于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事情。后人将“朝秦暮楚”与之混淆,所以大家常用“朝三暮四”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或者用来比喻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