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会的十年最高楼 寄来历史的邮票 海狗的一天
04版:世界真奇妙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学生周刊》励志启智,开阔视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参与互动,集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为一体,是小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参与互动的平台、沟通老师家长的纽带。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梅山路18号安徽金融国际中心B座29楼2903室

第8期  总第20期  2012年03月26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8期  下一期
省会的十年最高楼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日期:2012-03-26

    投票啦,投票啦!寻找徽文化发现地标第一站,合肥站出发啦!合肥的小主人们,快来给心中的合肥地标投票吧!昊昊将邀请你一起担任“发现”记者,寻找地标文化!

寻找徽文化

省会的十年最高楼
发现地标之合肥大钟楼

□昊  昊
    家乡有多少美丽,让我们习以为常呢?本学期“寻找徽文化”新系列,“我为家乡找地标”,继续送你放大镜,邀你一起寻找家乡的文化美!
    “我为家乡找地标”,有哪些地点、建筑已经成了你家乡的代名词了呢?就像上海东方明珠或者北京天安门,海南天涯海角还有杭州西湖。没错,你是小导游,你的家乡也一定不乏这样的地标!
    说说新地标,比比家乡美!寻找徽文化,地标发现记者昊昊会不会出现在你的家乡呢?完全有可能!那就把你家乡的地标通过邮件或者写信的方式告诉昊昊吧!(地址详见3版)

    几年前,三位合肥的大哥哥弹着吉他唱着这样的歌,“三孝口、四牌楼、女人街,叉到长江路口……”一首歌,让每个人看见了一个可亲可爱的新合肥,也在时代的脚步里,看到了前进中的合肥,看到了努力中的新合肥!
    合肥地标本期发现地:大钟楼,合肥市香樟雅苑小学的同学们将为大家讲述岁月里大钟楼的故事——
曾经的合肥第一楼
    “大钟楼还没建造的时候,那里都是矮小的房子,杂乱的树林,潮湿的泥土,到处都是荒凉一片。1980年,一座高达37.5米的大钟楼拔地而起,它成了当时合肥最高的楼。这个纪录,大钟楼保持了10年!”六(1)班王欣悦骄傲地说着大钟楼的历史。
    这座曾经的“合肥第一楼”不仅仅成了合肥人仰望的对象,还是科技的代表。“大钟楼的塔楼上安装有微波天线,楼上装有四面大型自鸣电钟呢。”五(1)班谢子辰说,“2003年,人们在大钟楼外贴上了玻璃幕墙,给它穿上了一件亮闪闪的外衣。”
穿过光阴的钟声
    “爷爷带着我经过大钟楼的时候,我总会仰望它。从名字上,你就应该猜到,楼上一定有钟了,没错,还是四面呢。”说话的是六(2)班余海川,他在接受了昊昊的任务后,和爷爷又专程去了大钟楼。“爷爷说,大钟楼已经为合肥工作了20多年,每天给人们报时!”
    在时钟、手表还没有完全普及的时候,大钟楼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从早上6点到晚上9点,每逢整点就会报时,那首《东方红》响在了合肥前进的脚步里,成了合肥大变化的伴奏曲。
“老合肥”的永恒记忆
    余海川的爷爷是个本土文化收藏爱好者,“爷爷有一个硕大的抽屉,里面有一叠叠的包装纸袋。我发现淡棕色的牛皮纸上印着一座钟楼的建筑,爷爷得意地告诉我,那就是刚建造时的大钟楼!”
    那时,大钟楼的身影成了各种票据的图案,比如粮票等,连包装纸上也不例外。当然,那个身影也被深深地印在了“老合肥”的记忆里。
    “爷爷年轻时还参与过大钟楼的建设呢!他告诉我,大钟楼那里当年只有一个交警的指挥台,没有马路,芜湖路也只是一条小道,人们都是顺着坡往上走的。那时芜湖路上只有图书馆、物资局两个小红楼,都只有二三层,但是大钟楼建成之后,合肥最高楼的美名就给了大钟楼!”五(2)班许雪梅自豪地把采访爷爷后的成果告诉大家。
    一座伴着合肥一起成长、起飞的高楼,在时代的洪流中成了一个“矮个子”,但是在合肥前进的历史中,它一直伟岸地挺立着,它还要同合肥一起迎接更传奇的明天!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学生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190241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