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命三郎”马琳 蜘蛛的升学考试 52集“小鸟”动画来了
05版:非一般童年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学生周刊》励志启智,开阔视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参与互动,集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为一体,是小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参与互动的平台、沟通老师家长的纽带。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梅山路18号安徽金融国际中心B座29楼2903室

第11期  总第20期  2012年04月23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11期  下一期
“拼命三郎”马琳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本报记者 小 翼 日期:2012-04-23

    “世界杯,我拿的冠军最多,它是我作为运动员的起点。世乒赛,我一直在奋斗,奋斗到现在也还是非常遗憾,但它永远是我的动力。奥运会,这是所有运动员的一个梦想,我很幸运实现了这个梦想,但是我还有梦,只要有梦,就永远都有机会。”——马琳

星随我动
“拼命三郎”马琳

□本报记者  小  翼
    从1994年勇夺全国青少年乒乓球男子单打冠军敲开国家队大门,到1998年夺得亚锦赛男双、男团冠军在国家队崭露头角,再到1999年获得世乒赛混双和男单亚军,如今的马琳,已经成为全世界获得乒乓球奥运冠军最多的男运动员。
    近日,中国乒乓球公布伦敦奥运会“第三人”名单,马琳又一次落选。与2000年悉尼奥运会落选不同,从意气风发到久经战场,他已经学会了平静接受。他说,永远愿为团队付出一切。

教练“四”顾茅庐
    为了有个好身体,马琳6岁时,妈妈就带他踢足球。在一次运动会上,杨沈立教练去挑选乒乓苗子,见马琳跑得特别快,腿很有劲,便一眼相中了他。
    不过,要得到马琳这个宝贝,教练可是费了很大工夫,要“四”顾茅庐。
    第一次,教练去他家,结果门都没进去。原来,家里就一个男孩儿,长辈们心疼宝贝孙子,说什么也不愿意。第二次,他们还是不同意。第三次,教练终于被请进屋,不过还是没成。第四次,教练的行为感动了大家,马琳进了区体校乒乓球队。

小小男儿当自强
    当年,乒乓球馆设在一个大仓库中,零下几十度的寒冬,没有暖气,四周窗户连玻璃都没有,只用塑料布糊上挡风。在这样的环境里,马琳不仅改掉了娇气的毛病,还深深地喜欢上乒乓球,年三十晚上还去找教练打球。
    训练一段时间后,他进步很快,为了提高儿子的球技,父母每月花50元钱,从市体校找了一位水平高的运动员做陪练。那时,爸爸每月工资不到40元,但为了儿子的前途,他毫不犹豫。看着爸爸妈妈每天辛苦挣钱,9岁的马琳就有了当世界冠军的梦想。一次,体校举行比赛,马琳与对手打成1∶1。第三局,他19∶15领先,却被对手追平,马琳急得边打边哭,最终败下阵来。比赛结束后,爸爸狠狠地批评了他,告诉他,作为运动员,可以被打败,但不可以被打垮。这句话像烙印刻在了马琳心里。
    赛场下,他训练态度非常认真,训练量大、时间长,一周就能练坏一双运动鞋。赛场上,他每分必争,只要比赛还没结束,就永不放弃。

“拼命三郎”永不倒
    如今,马琳是世界上唯一获得四届乒乓球世界杯冠军的选手,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蝉联世界杯男单冠军的队员,被誉为“世界杯先生”。
    对喜欢马琳的球迷们来说,看他打球有滋有味,无论是发球、接发球、摆短、侧切等动作的发挥,还是喜欢拿着球拍扇风的小习惯,都让人回味无穷。
    虽然这次落选奥运会,但正如他的启蒙教练杨沈立叔叔说的,这并不代表乒乓球生涯的结束,他还能再打,还有不小的提升空间,像国外的老瓦、波尔,马琳也能成为常青树。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学生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190241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