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有一个跳水梦 炫NEWS 微言微语
01版:封面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学生周刊》励志启智,开阔视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参与互动,集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为一体,是小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参与互动的平台、沟通老师家长的纽带。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梅山路18号安徽金融国际中心B座29楼2903室

第15期  总第20期  2012年05月21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15期  下一期
她有一个跳水梦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本报记者 吴丽丽 日期:2012-05-21

只要有梦想,谁都了不起!

首席新闻官
她有一个跳水梦

□本报记者  吴丽丽
    活泼、好学、聪慧、灵气,这是老师和同学们对她的评价。
    懂事、独立,能吃苦,有梦想,这是妈妈为她自豪的地方。
    2008年,她被芜湖市体校跳水队录取;2010年,她荣获安徽省第12届运动会三米跳台金牌,并加入安徽省跳水队;2011年8月,她又被海军八一跳水队挑选入队。
    她叫柯姗姗,来自芜湖市育红小学五(3)班,一个正为跳水梦奋斗的小女孩,四年时间完成梦想的三级跳。
    她被同学们称为“跳水小皇后”,她的下一个目标是在下一届全运会上拿跳水冠军。

从小就喜欢水
    姗姗从小就喜欢水,第一次与跳水结缘是3岁,她和大姨去游泳池玩,不会游泳的她看见水一下子兴奋起来,在没有大人注意的情况下猛力往水里跳,把在场的人都吓坏了。
    据姗姗妈妈说,姗姗从小身体不好,经常感冒发烧,一开始让她学习跳水是为了锻炼身体。练着练着,身体素质越来越好,而她对跳水的热爱也让家长犯了难。
    当时,姗姗的文化课成绩很好,但孩子确实很喜欢跳水,面对文化课和跳水的两难,为了让孩子不后悔,家长把决定权交给了姗姗,小姗姗毫不犹豫地选择跳水。2008年奥运会结束后,她正式被芜湖市体校跳水队录取。凭借刻苦的训练,以及良好的身体条件和领悟能力,如今,她已经成为海军八一跳水队的一员。

偶像是郭晶晶
    说起为什么如此喜欢跳水,姗姗告诉小J,她非常喜欢“跳水皇后”郭晶晶姐姐,觉得她的跳水动作很美,一有空她就看跳水比赛,关注郭晶晶。即使现在郭晶晶姐姐已经退役,但她依然喜欢她,喜欢跳水,看来偶像的力量不能小觑哦。
    练跳水后,由于妈妈工作很忙,姗姗一直寄住在教练家里,每天接她回到家时,已经很晚了,洗澡、吃饭、做作业,晚上11点才能睡觉,早上5点半就要起床,从不间断。
    一次训练,姗姗把脚扭伤了,肿得很高,整个身体站立不起来,医院拍片显示软组织损伤,需要打石膏休养2个月,可是她只休息10天又继续回到训练场,无论家人怎么劝阻,她都要去。

被踹下水的难忘经历
    说起跳水的难忘经历,姗姗便说到了自己的启蒙教练陈静莉老师。
    刚进跳水队时,第一次训练,她就不小心被水呛到了,回去后,还生病了一段时间,不仅如此,这次被呛让她心里产生了阴影,再也不敢下水了。当时练习游泳基本动作时,她们都是在蹦床上练习,学会后,还必须要面对下水。姗姗说什么也不敢跳下去,就在这时,陈教练便偷偷从后面一脚把她“踹”了下去,就是这一“踹”,她又找回了对水的热爱。
    她说跳水对自己来说,诀窍就是:“不怕吃苦,为梦想不断坚持。”

一个懂事的小姑娘
    姗姗刚进省队时,非常不适应,每天都打电话回家,在电话里哭鼻子,说想家,让妈妈去队里陪练。当时,妈妈每周都要去队里看她一次,渐渐地,两周、一个月,直到现在,姗姗常年在上海八一队训练,很少有假期,妈妈大概两个月去看她一次。
    姗姗妈妈说:“现在她独立多了,在队里,生活都是自己料理。最让我开心的是她懂事了,从来不乱花钱,还会照顾人:爷爷生病,她会打电话关心;妈妈过生日,她会记着;这个母亲节,还专门打电话回来祝我节日快乐。”
    在八一队里,姗姗和队友们每天早上跟海军部队的车子去学校学文化课,然后便回到训练馆训练。正当小J要采访她的时候,她正在训练,在姗姗妈妈的协助下,小J才能如愿,可以和同学们分享“跳水小皇后”的故事。

“妈妈”志愿者校园行
    5月11日,在母亲节即将到来之际,安利志愿者们带着爱和礼物来到怀远县徐圩乡中心小学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活动以“感恩妈妈”为主题,这次的志愿者都是“妈妈们”。
    留守儿童之家里,活动开始了。有奖问答环节,“妈妈的生日是几号”、“多久给妈妈写封信”、“你想对妈妈说什么”等刚问完,学生们纷纷举手,踊跃回答。回答时,有的同学不禁哽咽起来。活动中,“妈妈们”把带来的水彩画送给孩子们,并和孩子们一起描绘。现场,她们还为朱子君同学过生日,特地安排朱子君同学给妈妈打了一次电话,把祝福送给妈妈。“妈妈们”和同学们一起打出“祝母亲们节日快乐”的标语,并齐声高喊:“祝母亲们节日快乐”。
□通讯员  张  佳  本报记者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学生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190241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