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夜茶能喝吗 炫NEWS·微言微语
01版:封面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学生周刊》励志启智,开阔视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参与互动,集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为一体,是小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参与互动的平台、沟通老师家长的纽带。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梅山路18号安徽金融国际中心B座29楼2903室

第7期  总第20期  2012年10月22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7期  下一期
隔夜茶能喝吗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本报记者 吴丽丽 日期:2012-10-22

    学会疑问,探寻真相,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首席新闻官
隔夜茶能喝吗

□本报记者  吴丽丽
    隔夜茶能喝吗?这是一个科学问题!
    近日,经过省、市青少年科学DV大赛的层层选拔,合肥市蜀山小学的作品《隔夜茶能喝吗?》将赴京参加由中国科协组织的“全国第三届青少年科学影像节”总决赛。蜀山小学作为22支决赛队伍中的一支,也是唯一一支安徽省小学代表队。
    当大多数人都认为隔夜茶不能喝时,蜀山小学六(1)班的王文彬和沈婉晴同学却用科学的方法告诉你:从理论上,隔夜茶是能喝的,对人体没有多大危害。而人们常说的不能喝,大概是指经过口腔接触后,隔夜茶容易滋生细菌。他们用DV记录了这个科学验证的过程,让你不服都不行!
    决赛前,让我们来听这对小搭档说说“隔夜茶能喝吗?”背后的故事——



灵感源自妈妈
    陈将军老师是两位同学这次DV拍摄的辅导老师,陈老师介绍,从选题、拍摄、采访、编词、后期,全由两位同学自己完成,陈老师主要是把关兼辅助。
    据悉,拍摄隔夜茶的想法是由王文彬同学想出来的,这个灵感源自他的妈妈。妈妈有晚上喝茶的习惯,一天早上,他看到桌上搁置的妈妈头天晚上喝的茶,拿起来就喝,却迅速被妈妈制止了。看到妈妈如此大的反应,王文彬好奇不已,对隔夜茶顿时有了兴趣,便把这个想法告诉了陈老师。后来,他们在网上搜集了大量的信息,网上众说纷纭,大多数人都认为隔夜茶不能喝,但也有人觉得能喝,矛盾的回答坚定了他们用科学的方法,来论证隔夜茶能不能喝这个问题的决心。

分工协作有讲究
    找到了选题后,两位小搭档也开始了分工。沈婉晴是学校的小主持人,临场发挥能力好,口才也棒,加上有面对镜头的经验,不容易怯场,理所当然主要负责拍摄采访、设计采访稿、当出镜小记者;而王文彬则是一位flash小达人,对后期制作很是擅长,还专门上过后期的培训,就连绘声绘影都用的顶呱呱。加上他还制作过不少动画作品,有了这些经验,拍摄跟制作的任务当然非他莫属,一旁的沈婉晴对这位搭档可是连声夸赞。

挑战一个接一个
    陈老师说,学校有开设DV兴趣班,但这次还是学校第一次参加科学DV比赛,也是第一份拍摄完整的DV短片,时长11分钟左右。你别看这短短的11分钟,他们可是足足准备了将近一年的时间,今年3月份正式开始,要面临的挑战也是一个接一个。
    首先是采访。短片里,沈婉晴同学不仅采访了老师跟同学,还去到不同的地点采访路人,她说:“一开始特别紧张,尤其是当路人不理睬我时。但我没有放弃,我一遍遍地重复着问题,后来终于完成了任务。”
    在采访的这么多路人中,只有两位认为隔夜茶能喝,第一位便是公交上的一位老奶奶,她说隔夜茶有时是能喝的,只要头天没有对口喝过,选择适当的容器保存好,温度不要太高,第二天还是能喝的。这个回答说明他们的怀疑是正确的。
    于是便开始着手做实验。他们不仅到医院找专家做隔夜茶与新茶的细菌培植实验,还进入中国科学岛做有关的测试。而要找到愿意帮他们完成实验的地方并不容易。据陈老师介绍,中国科学岛还是由学校DV兴趣班的一位同学大胆一试联系的,之前联系了很多地方,都没同意。
    短片里,王文彬拍摄了很多镜头,最让他觉得挑战的是最后一个。两位小搭档面对镜头做总结发言,很少出镜的王文彬太过于紧张,几条都不过,弄得沈婉晴也跟着紧张,一些科学词语本就说的不是很流畅,一紧张就老是重复。后来,就这么简单的一个镜头,他们居然拍了足有二三十遍。虽然辛苦,但他们觉得很值得。
    就在小J去采访时,他们正在为总决赛做一些技术上的练习准备。王文彬可是奔着特等奖去的,沈婉晴也希望现场碰到的题目不要太难,小J在这就预祝他们梦想成真吧!
    隔夜茶究竟能不能喝?这里面藏着的学问,你知道了吗?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学生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190241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