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不分大小,无论多少,贵在坚持。

爱心爷爷鲍培松
□汪志平
本报记者 李建庭 吴丽丽
在歙县,流传着一位81岁老人的故事。老人离开家乡70多年,却一直心系家乡;生活不富裕的他,却10年如一日,用自己捡废品积攒的钱支持家乡的教育事业,关心小学生的成长,他就是爱心爷爷鲍培松。
曾经是没有家的孩子
鲍爷爷出生在歙县桂林镇江村,几经家庭变故,10岁时,他成了孤儿,后被远房亲戚领养。苦难的生活并没有磨灭鲍爷爷坚强的意志,他坚持一边做家务,一边上了三年学堂。直到15岁,他被带出了老家。一床被子、草席,一把雨伞,是他从老家带出来的全部家当。
一路辗转,鲍爷爷来到了浙江省兰溪市。在那里,他当过伙计、做过学徒。经过努力打拼,他从一名普通的临时工,转为21年正式工。他的退休工资,也从每月37.5元,涨到现在的1400余元。
退休后,鲍爷爷跟老伴没有停止工作,他们在兰溪交警大队打工了15年,他主要任务是管理停车场,一班24小时,每月300元;老伴烧开水,每月100元,直到2003年4月辞去工作。曾经,鲍爷爷是一个没有家的孩子,现在,他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享受着天伦之乐。
为家乡做好事是他的心愿
在外地多年,鲍爷爷一直不忘自己是江村人。工作期间,他坚持捡废品攒钱。2000年,鲍爷爷第一次捐钱给老家的学校。这一捐,就捐出了他20多年来捡拾废旧物品积攒的钱。从那时起,他便不断地给家乡学校寄钱寄物,年年如此。
据歙县桂林中心学校副校长汪志平介绍,鲍爷爷在写给学校的信中说:“为家乡江村做点好事是我的心愿。老家地处农村,教学条件较差,我要尽我的一切,奉献我的爱心。”在鲍爷爷心里,江村小朋友就是他的后代子孙。依据不完全统计,鲍爷爷10年如一日捐赠的善款累计达22650元,还有一批钢笔、圆珠笔、橡皮、文具盒、图书等学习体育用品。有几次,鲍爷爷还亲自到家乡的学校,送来捐助物资,看看这里的孩子。如今,鲍爷爷生活在兰溪市,随着年纪增大,只能偶尔回故乡,大多数是通过邮局将捐助的物资邮寄过来。
以鲍爷爷为榜样
在桂林中心学校,鲍爷爷的故事家喻户晓,几乎没有学生不认识他。每到过年过节,同学们都要亲自写信向鲍爷爷问好。每当鲍爷爷回到江村,小朋友们在路上见到他,都会喊一声:鲍爷爷好!并有礼貌地行队礼。
“鲍爷爷的举动让孩子们学会了什么叫感恩,什么叫奉献!”汪校长说。桂林中心学校江村小学常年开展“以鲍爷爷为榜样,从小刻苦进取,长大报效家乡,报效祖国”主题活动。孩子们纷纷表示要勤奋学习,以优异成绩回报鲍爷爷的关爱,回报社会。
下面是孩子们写给鲍爷爷的信件上的话:
“鲍爷爷,您的家庭生活并不好,您的崇高精神打动了我们,我们想您。”
“鲍爷爷,您不要再寄钱了,那是您辛辛苦苦挣来的,应该买些营养品补补身子,保重身体。”
“鲍爷爷,我长大了要像您一样,爱家乡、爱学校、爱孩子,给江村作贡献,为歙县添光彩。”
鲍爷爷也经常在信中教导孩子们:学习要加上“认真”两字。多学、多问、多动脑,世上知识知多少;光问不动脑,还是学不了。长大后,要爱家乡;勤俭家风莫忘记,他年富贵莫忘贫;不要忘记教你的老师,生养你的父母长辈。
这就是爱心爷爷的故事,一位贫民慈善家的故事。
鲍爷爷的慈善之旅:
2000年清明节,捐给江村小学5000元;10月,寄来钢笔、圆珠笔、橡皮、文具盒等学习用品。
2001年2月,邮汇现金1000元;9月与厂家联系,精心设计定制并邮寄150顶交通安全小黄帽。
2002年元月,寄来200根跳绳;5月邮寄200余册图书;10月,赞助江村小学1500元。
2003年3月,为江村小学定制200顶交通安全小黄帽。
2004年3月,再次为江村小学定制了50顶交通安全小黄帽。
2005年4月,为江村小学幼儿班送上娃娃衣、玩具、童车。
2006年3月,为江村小学送来跳绳、毽子等体育用品,每生一份。
2007年3月,为江村小学送来手风琴一架,竖笛、口琴、葫芦丝等乐器。
2008年3月,为江村小学送来拔河绳子、健身圈、书籍、大头娃娃。
2009年3月,为江村小学送来了各种花卉苗木100余株,如红枫、茶花、牡丹花等。羽毛球拍、乒乓球拍2副,五子棋2副、大头娃像4个、幼儿立体挂图10套、幼儿套衫31件,用不锈钢制成的安全警示牌一块:“高高兴兴上学,认认真真读书,平平安安回家。”
2010年5月中旬,为江村小学寄来2根集体跳绳送;捐赠给桂林中心学校5所村小、10个教学点全体小学生1000顶安全小黄帽,每一顶帽子上印着“星星火炬”图案和“歙县桂林中心学校”的校名。
此外,为江村小学出资建篮球架、购篮球若干个;写信给歙县人民政府,促成总投资1911.22万元的防洪堤坝的修建;村里修水泥路,他汇款1500元……
爱心仍在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