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1+1 精彩段落 我有小“房车”
07版:作文大舞台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学生周刊》励志启智,开阔视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参与互动,集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为一体,是小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参与互动的平台、沟通老师家长的纽带。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梅山路18号安徽金融国际中心B座29楼2903室

第7期  总第20期  2010年04月12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7期  下一期
解密会“站立”的鸡蛋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界首市顾集中心学校 刘小培 日期:2010-04-12

        在不打碎蛋壳的前提下,怎样辨别生鸡蛋和熟鸡蛋呢?
        这可是个不小的难题!
        瞧!刘小培同学连“尘封百年”的《百科全书》都找来了,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努力下,这个难题迎刃(rèn)而解。
        不仅如此,刘小培还是一个爱思考的学生呢,就连原理都想出来了,怎么样?甘拜下风吧!
        这么精彩的经历,当然要写到作文里喽!呵呵,生活处处有学问!就等着你去挖掘!
        那么,究竟是什么方法呢?
        张大嘴巴,瞪圆眼睛,来看看他的“解密”高招吧!


        放学后,我正在外面陪爷爷说话,这时,从厨房传来妈妈的喊声:“小培,快来呀!”
        我立即跑过去,准备美餐一顿。
        “你知道这些鸡蛋哪些是生的,哪些是熟的吗?”妈妈拨弄着一盆鸡蛋,无奈地问我。
        “这个……”我愣住了,“干什么?”
        “你爸爸把我早晨煮熟的鸡蛋和家里的生鸡蛋混在一起了。”妈妈解释说。
        咦!有了,“我们把这些鸡蛋逐个敲一敲不就知道……”
        “那不行! 敲破了呢?”还没等我说完,妈妈就打断了。
        我盯着那盆可爱的鸡蛋,瞧瞧这个,摸摸那个,外形都一模一样,我抓耳挠(náo)腮(sāi),急得直发慌。敲又不让敲,这怎么办呢?
        忽然,我灵机一动,对了,查资料,我跑进书房,把“尘封百年”的《百科全书》找了出来,嘴里直嘀咕:“现在你可派上用场喽!”我快速地浏览着目录,翻完一页又一页,可就是没找到关于鸡蛋的常识。
        不行!一定要找到!妈妈还等着呢。
        我继续搜寻,最后终于在“生活之谜”栏目里找到了。
        总算有头绪了!我高兴地翻到那一页,“什么?转动鸡蛋即可分辨生熟!”我又有点疑惑,想立即验证一下。
        赶紧跑到厨房,我随手拿了两个鸡蛋放在平整的桌子上,然后同时转动,奇迹出现了,一只鸡蛋平稳快速地旋转,而另一只却像喝醉了酒似的,东倒西歪地转了两下就停了。
        我拿起那个快速旋转的鸡蛋一敲,果然是熟的,按照同样的方法,所有的熟鸡蛋都被找了出来。
        为什么旋转的方法就能区分鸡蛋的生熟呢?原理书上并没有说明,看来这次只能靠自己了。
        拿着鸡蛋我一边不停地旋转,一边认真思考,“旋转,平稳,这中间到底有什么联系呢?”
        “旋转,平稳,旋……哈哈!我明白了!”一番琢磨和自言自语后,我立刻在纸上画了一幅示意图。
        这是一个“重心”问题,熟鸡蛋的蛋白蛋黄都已经凝固,旋转时,鸡蛋的重心不变,使得鸡蛋能够保持平稳地快速旋转。而生鸡蛋却截然不同,它的蛋白蛋黄没有凝固,是液体,在旋转的时候,这些液体一会儿转到东,一会儿转到西,重心不稳,所以旋转时就会东倒西歪。
        终于找到了答案!哈哈,真是太高兴了,真没想到,一只普普通通的鸡蛋还有这么大的学问呢!
指导老师  张  坤


点评
        本文是一篇很有特色的作文,它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角度小巧,开掘很深。我们知道“探索”的范围是十分广泛的,而本文作者却只写了自己一次区分生熟鸡蛋的经历,巧妙地表现了只有不断“探索”,才能认清事物真相的哲理,读来让人耳目一新。二是心理描写细腻。作文中“我”的形象很突出,让人看后很难忘,文章之所以取得了这种效果,这得力于文中细腻的心理描写。如“敲又不让敲,这怎么办呢?”“旋转,平稳,这中间到底有什么联系呢?”等,活画出一个天真、可爱、聪明的少年儿童形象。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学生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190241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