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上有嫦娥吗
“月也圆,饼也圆,年年宰猪过大年……”这两天,昊昊总能听到妈妈嘴里不时冒出这两句“不知名”的调调。你别说,还挺好听。
可是,昊昊想来想去,就是想不起来自己在学校里学过这个。实际上,他确实没学过。
尽管如此,聪明的昊昊还是猜到了这肯定跟中秋有关,不然怎么会有月亮,还有月饼。再说了,这不马上就到中秋节了嘛。呵呵,一定没错。
说到中秋,昊昊就纳闷了:“妈妈这些歌是从哪儿学的呢?”“她小时候的中秋节是不是很有意思?”“听说月亮上有嫦娥,这是真的吗?”“还有,那个……月亮上的小黑影,难道真是传说中的吴刚在伐桂树?”……一连串的疑问把昊昊的好奇心全给勾出来了。
为了求证,昊昊决定找妈妈了解一下。
于是,本次非一般童年之中秋习俗大调查的大幕就拉开啦!
本期非常嘉宾:昊昊妈
背景小资料:
中秋节又叫“月夕”、“八月节”、“团圆节”, 这一天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都要圆,都要亮。中秋节的历史可悠久了,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它也是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流传,慢慢形成的,直到唐代才正式成为固定的节日。如今,中秋节已经被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国四大法定节假日之一。
“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
关于这些童谣,昊昊妈是最熟悉不过了,她说:“这些都是我们小时候常哼的,每到中秋,我们边对着月亮举着月饼,边哼着这些欢乐的旋律,还有很多有趣的活动……”
说到中秋节的习俗,昊昊妈一下子提起了劲,举出了一堆,比如: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安徽的烧宝塔,可多了。
昊昊听的眼睛瞪得圆溜溜的,眼神里充满了羡慕,没想到,除了吃月饼、赏月,中秋节还有这么多有趣的活动。
下面,昊昊妈就带同学们开开眼界。
习俗一:烧宝塔
盛行地区:安徽
故事传说:元朝确立后,对汉人进行了血腥的统治,汉人密谋要进行反抗。各地相约中秋节起事,以宝塔顶层点火为号,有点类似于烽火台点火。虽然这次反抗被镇压了,但是烧宝塔这一习俗从此便流传下来。
规则:当夜幕降临,月光遍地,小伙伴们纷纷来到房前屋后的空地,拾来断砖残瓦,堆垒起一座座小宝塔,塔高1—3米,塔的中间是空的,顶端留一个塔口,用来放燃料进去。燃料有木、竹、谷壳等。当所有宝塔都垒好了,有人高喊:“点火哟——”于是,一齐点燃宝塔中的柴草,红红的火焰升腾起来,火花爆响。一座座宝塔里外被烧得通红,非常壮观,好看极了。大人也会兴致勃勃地参与,有时还有比赛烧塔,谁把塔烧得全座红透就算胜,如果不小心把塔弄倒了则就输喽,当然就领不到奖品。
习俗二:博饼 (也叫“博中秋饼”、“博会饼” 、“博状元”)
盛行地区:厦门
故事传说:据传300多年前,郑成功屯兵厦门,每到中秋月圆之时,将士们难免有思乡之情。为排解和宽慰士兵思念亲人之苦,郑成功的部下洪旭发明了一种博饼游戏,让士兵赏月博饼,轮流在军中进行,就这样一代代传下来,成了厦门独特的习俗。
这是一种独特的月饼文化,是对历史的一种传承。
规则:游戏前,需要准备一套“会饼”, 一副骰子(共六只),一个大碗(最好是瓷碗,有点深度的,这样骰子才能在碗里跳起来)
游戏时,每个人依次把六只骰子一起投进大碗,看骰子的点数得饼。有一个“四点红”得“一秀(才)”饼, 有两个“四点红”得“二举(人)”饼,有三个“四点红”得“三红”饼,有四个相同点数得“四进(士)”饼,其中,状元饼的情形又分很多,要是你掷(zhì)了六个“四点红”,所有的饼全归你。相反,要是不小心是六个“六点黑”,那可就要关灯抢饼了。
现在,“会饼”有了更多新鲜花样,譬如沐浴露、洗发水、果冻、薯片、可乐什么的,你想要的东西都可以用来做“会饼”。
每逢中秋佳节,大街小巷便会传出骰子撞碰瓷碗的悦耳声,一家人边吃饼赏月,边玩游戏,别提多快乐了,博饼博的就是开心,就是一个好兆头。据说,博中“状元”的人,一年的运气就会特别好!
怎么样?今年的你能博到一个“状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