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颁布十周年,在刚结束的第十三届普通话推广周里,很多同学走上大街,走进社区,走到军营,举着旗帜,拉着横幅,当上了一名光荣的普通话推广员(简称推普员)。
可是这个推普员可不好当,这不,一边宣传普通话,一边又听到方言吆喝着:“从肥东到肥西,买了一只老么子,拿到湖尼洗一洗,除了谷头就是皮……”
普通话跟方言杠上了,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说普通话和说方言矛盾吗?
矛盾!怀远县第三实验小学就有同学坚决反对说方言!
不矛盾!霍邱县城关中心学校里出现了一批唱“反调”的!
究竟“谁主沉浮”?且听本期首席新闻官是如何给同学们解惑的吧!
本期首席新闻官:
安徽省语言文字办公室主任 孙海珍阿姨
安徽省语言文字办公室 李 敏叔叔
观点一:说方言会被笑话“土老帽”
“方言不能保留,坚决不能保留!”怀远队的同学代表一出场就坚定了自己的立场,他们的理由是什么呢?他们认为说方言是一件特别不礼貌的事,尤其和外地人,不仅沟通有困难,还让人感觉对方不怀好意,说不定还会打起来,说到这,有同学还举了一次公交车上两人用方言对骂的场景,尽管都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但让别人感觉都是一些很难听的话,很不文明,这可是亲身经历的哦。
说到这,霍邱队也有同学说了:“方言很不好听,说方言会被人笑话老土。”
对于这个观点,霍邱队一些同学代表马上反驳道:“方言可好听了,它代表了一个地方的特色。你一说方言,别人就知道你是哪的人,这不是很好吗?而且听起来很有趣,尤其在外地碰到家乡人,一说方言,就感觉是一家人,虽然普通话很好,但可以在家里说方言。”
首席新闻官:
语言没有老土不老土的区别,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方言和普通话只是在法律地位上不同,它们都能用来传递信息和沟通情感,普通话是国家规定的通用语言,而方言是在一定的地域内通行的语言,它是一种生活语言,是艺术语言。普通话和方言可以一起发展,推广普通话不是要禁止同学们说方言,普通话可以吸收方言的营养,方言也会在普通话带领下不断完善。普通话是我们的主体语言,而保留方言能让语言更多样,我们应该给方言使用的空间。方言可多了,都成了一种文化,同学们可不要瞧不起它哦!
观点二:
方言可以天天说
霍邱队的张瑾琦同学是一个铁杆的“方言迷”,她说她天天都说方言,觉得方言特好听,特有意思,当场还秀了句霍邱话:“你给是真滴照啊。”呵呵,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我可不知道。
对于她的这种态度,其他同学可不赞成。方言是代表了一个地方的特色,但不能天天到哪都说啊,这可不好,说方言应该分场合,比如在比赛的时候,你要说方言,那不就乱套了。
首席新闻官:
推广普通话不是要消灭方言,但也不是要同学们努力去学方言,该说普通话的地方一定要说普通话,老师和学生都要说普通话,这是推广普通话的四个领域中最基本的领域,在学校和课堂上,同学们要学着多讲普通话,当好推普员,这是一个基本要求。放学回家跟家人聚会时,就可以秀秀方言啦。
观点三:跟家人说普通话别扭
很多同学都赞成方言可以在适当的场合说,比如回家跟爷爷奶奶聊天啊,跟叔叔阿姨打招呼时,这个一点没错。可是我们要推广普通话是不是也要跟他们说普通话呢?
怀远队有同学就认为跟家人说普通话特别别扭,倒不如说方言,又简单,又方便,多好,而且一向都说方言,忽然讲普通话不仅说不惯,还听不惯,更没必要。对于这个说法,大家可没人提出反对哦,是这样的吗?
首席新闻官:
小学阶段是学普通话的主要阶段,同学们的学习和模仿能力都很强,多说普通话很重要,方言说多了会影响普通话发音。虽然和家人可以说方言,但小学生应该小手拉大手,教父母一块说普通话,说普通话需要不断练习,而方言不需要,它在生活中养成,听多了就会说,推广普通话少不了每一位小学生的力量,让不会说普通话的大人们会说普通话可是很了不起的。
学生代表:怀远县第三实验小学:卢晓菲 随子健 曹梦蝶 蒋 璇(xuán)
霍邱县城关中心学校:何振潇 卢 李 张瑾(jǐn)琦(qí)
驻地记者:许 龙 李德祥
本报记者:吴丽丽整理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