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快报 与志愿者同行
01版:封面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学生周刊》励志启智,开阔视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参与互动,集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为一体,是小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参与互动的平台、沟通老师家长的纽带。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梅山路18号安徽金融国际中心B座29楼2903室

第16期  总第20期  2010年12月13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16期  下一期
与志愿者同行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学生记者 孙玉洁 袁雅婷 本报记者 日期:2010-12-13

与志愿者同行
□学生记者  孙玉洁  袁雅婷  本报记者  吴丽丽
    志愿者队伍有多神秘?日前,合肥市滁州路小学的学生记者袁雅婷和孙玉洁便如愿以偿当了一回志愿者!
    12月5日是国际志愿者日,袁雅婷和孙玉洁成功加入大学生志愿者队伍,参加了以“为留守儿童献爱心”为主题的义卖活动。活动中,志愿者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义卖收获的每一份爱心都给两位小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袁雅婷:忙里偷闲献爱心
    这次义卖活动是由安徽徽商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们组织的。义卖的东西大多都是由他们亲手制作的,有中国结、丝袜花、手机链、抱枕、十字绣等,另外还有部分名家字画。
    一位志愿者哥哥指着一幅十字绣说道:“这是我的一位同学自己一针一线绣出来的,本来有人出150元买,她没同意,却拿出来给我们义卖。”
    渐渐地,来观看的人越来越多,一位大姐姐抱着募(mù)捐箱笔直地站着,微笑地向每一位献爱心的人鞠躬。
    我找了个机会,走过去跟大姐姐打招呼,还顺便采访了一下,姐姐笑眯眯地说:“我们学校都是在山区,那里的留守未成年人特别多,十分孤独,有的甚至连学都上不起。于是,我们就想帮助他们,大部分义卖物品都是我们抽空自己做的。这次活动大概有两三百人参加,我们准备了两个多月呢!”

孙玉洁:一元钱的感动
    看到志愿者们如此卖力地献爱心,我也忍不住想要参与其中。一开始,我只是为献爱心的人系上代表爱心的黄丝带,后来干脆就拿两个中国结去人群中推销了。
    我注意到一位大哥哥推着自行车在场地边站了很久,便走上前去,说:“大哥哥,您好!这是大学生“为留守儿童献爱心”活动。那些中国结、手机链都是志愿者们为留守未成年人亲手做的。您如果献出一份爱心……”
    刚说到一半,大哥哥连连摆手,说自己没带钱,买不起这些东西。(最便宜一个手机链都是5元。)正当我垂头丧气走回来时,大哥哥却拿出1元硬币直奔募捐箱,把钱投了进去。我高兴地跑过去,正想为大哥哥系黄丝带,他却逃也似的骑车走了。
    顿时,一股暖流涌上心头。原来,这就是爱心。
    在孙玉洁和袁雅婷的努力下,她们一连卖出了十几个中国结,还带动了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就连袁妈妈和孙妈妈都在一旁帮她们鼓劲。一位叔叔一边听她们推荐,一边笑着跑开了,可过了一会,又回来了,原来他是去附近的小店换零钱去了。不一会儿,她们手上的黄丝带就全部系出去了。一旁的大学生志愿者都忍不住表扬她们呢。 

感受:爱心不分大小
    在这次献爱心活动中,一位来自合肥市蚌埠路第四小学的方伟同学给每一位志愿者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袁雅婷和孙玉洁的推荐下,她毫不犹豫地让妈妈买了一个中国结,不仅如此,她还自告奋勇地跟小J说也想加入她俩的义卖队伍。这个当然欢迎喽!她很快便成了志愿者中的一员。
    一开始,她问了好几个参观的人,都没有把中国结和手上的花卖出去,但她没有灰心,直到卖出第一个中国结。之后,她可是越战越勇,就连自己买来的中国结也卖了出去,当黄丝带不够用时,她毫不犹豫地把自己手上的黄丝带解下来给别人系上。活动快结束时,小J问她要不要回去,她说:“我想再卖一朵花。”
    三毛、一元、五元……源源不断的爱心投向募捐箱,她不停地跟献爱心的人说:“谢谢!”直到活动结束。
    正如孙玉洁所说,参加义卖是需要勇气的,爱心不分大小,每个人都献出爱心,世界将更美好。这次志愿者体验让她们感受到了奉献爱心,帮助别人的快乐!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学生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190241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