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白色污染说不 一周快报
01版:封面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学生周刊》励志启智,开阔视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参与互动,集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为一体,是小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参与互动的平台、沟通老师家长的纽带。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梅山路18号安徽金融国际中心B座29楼2903室

第19期  总第20期  2011年01月03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19期  下一期
对白色污染说不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日期:2011-01-03

新闻风向标
对白色污染说不
    11月底,潜山县希望小学五名同学——汪欣然、张子熠(yì)、张斐(fěi)、张天山、宋珺(jùn)瑀(yǔ),受邀来到北京参加“2010年度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课题答辩活动”。经过激烈角逐,一份《对白色污染问题的研究》的报告让他们大获肯定,汪欣然同学获得“小院士”称号,张子熠、张斐获得“预备小院士”称号,张天山、宋珺瑀获得“小研究员”称号。
    这不,小J迫不及待地对话这五位“小小科学家”,听听他们怎么说。
                                                        □吴劲松  本报记者  吴丽丽
 

张子熠的发现
    白色污染,一个不陌生的词,但说起对它的了解,就不一定人人熟知了。
    正是因为这次课题的研究,让五位同学才有机会对白色污染这个词有了更多的认识。
    说起这个课题,还源于张子熠的发现。
    在潜山,天柱山风景区是有名的旅游景点,而且还在争创国家5A风景区。但家住天柱山旁边的张子熠却发现,风景区里经常会有一些被丢弃的纸屑、瓶子,这些垃圾让美丽的风景区变得不美了。走在县城的大街上,大家也经常看到一些人随便扔塑料袋。有些人还站在很远的地方试图把垃圾扔进桶里,投不进去,也不捡起来,就看它晾在外面……这些生活中的小细节在别人看来似乎是小事情,但正是这些细节让他开始思考“白色污染”这个“平常”的问题。
    带队的陈老师说:“申报课题时,我们刚学了课文《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这些也给学生们很大的动力,他们想通过自己的研究来引起人们对白色污染的重视。”

收获总比困难多
    定下课题后,五位同学根据自己的优势,做了合理的分工。张斐是语言表达能力最好的,负责答辩陈述;张子熠和汪欣然写作能力强,便毫无疑问担任论文执笔者;而张天山和宋珺瑀平时就比较活跃,实地调查的任务就交给了他们。
    然而,别看是小小的课题研究,困难可不小。比如:一开始,他们连论文的基本格式都不了解,根本不知道从哪下笔;如何操作PPT;去小区调查时,经常吃“闭门羹”,有些住户态度还很强硬……
    尽管每个人的困难都不同,但说到收获,他们一下子就笑了起来。张天山非常流利地给小J算了一笔账:“根据我们实地调查的数据显示,一个人每天平均要用到3—4个塑料袋,受访的小区中,平均下来,每个小区大概要用到100个塑料袋,这可是不小的量,对环境的危害更不容忽视。”
    调查结束后,同学们就连生活习惯都改变了很多,汪欣然说:“过去对购物袋一点也不关注,现在每次去买东西,都不忘自备环保袋,用塑料袋时,也不会用了就扔,能用的都留着下次用。”

“幕后英雄”功劳大
    虽然只有五个人参加比赛,但很多“幕后英雄”的功劳也不小。张斐告诉小J,制作白色污染手抄报是其中一项任务,当时,全班五十多名同学,全部主动参与,每人都做了一份,由张斐和其他同学带到北京。
    大队辅导员储老师边展示手抄报,边笑着说:“孩子们很踊跃,都想出一份力,每一份手抄报都是亲手写,亲手画的。他们都想通过自己的方式来告诉人们白色污染的危害。”
    拿到奖,汪欣然有点不敢相信,觉得自己做的根本不够,以后要好好弥补,让自己的“小院士”称号“实至名归”。
    是的,正如他们所说,环保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不管老师、同学,还是家长,我们都应该为环保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我们一起保护好这个地球。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学生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190241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