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徽文化
我们是祖国的接班人,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财富也是我们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爱祖国,爱家乡,我们有义务让悠久的文化千秋万代。
黄梅戏 家乡韵
无论是小别故乡,抑或长期客居他乡,一段黄梅调总能瞬间拨动心中想家的那根弦!音律婉转悠扬,而此时你也一定早已“回”到家乡的怀抱!
究竟黄梅戏有着怎样的受欢迎程度,昊昊请来黄梅故里——安庆的“小东道主”们,咱们先来品一品他们的黄梅情。
农闲时,外婆家总会聚起很多人,男女老少都要哼上几句黄梅戏。这不,你听,“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婉转悦耳的曲调飘出村庄,荡漾在田野的上空……
这黄梅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发源于安庆市,也就是我的家乡。著名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就是咱潜山人,韩阿姨的表演很有大家风范,演唱韵味纯厚、清亮悦耳。她在舞台、电影、电视中塑造了许多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可受观众喜爱了!
(潜山县彰法山小学三(2)班 操若辰 指导老师 刘 敏)
我的爷爷是个黄梅戏迷,茶余饭后,爷爷一有空就要放开嗓子唱上一段,有时还要拉起他那心爱的二胡给自己伴奏呢。
逢年过节,家乡的长辈总要请来戏班子,咿咿呀呀地唱上几场。这种好时机,爷爷怎舍得放过?不管家中有事没事,不论天气是冷是热,爷爷总是场场不缺!有时,爷爷还会跟着唱起来,惹得看戏的人不看戏了,看着爷爷,笑得合不拢嘴,而爷爷却全然不知。家里的电视机也总让爷爷“霸占”着,只要我不在家,潜山电视台的黄梅戏频道就是我家的主频道。放学了,我想看看动画片,还要跟他“讨价还价”一番,真拿他没办法。
爷爷告诉我,他那唱黄梅戏的好嗓子都是勤学苦练出来的!看来,爷爷对黄梅戏的钟爱真不一般啊!
(潜山县彰法山小学三(2)班 叶 帆 指导老师 刘 敏)
黄梅戏是安庆的地方戏剧种已经毋庸置疑了,可是这“黄梅”之名又是怎么得来的呢?同学们想要打破沙锅问到底,昊昊满足你们!原来这黄梅的前身和湖北省黄梅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那是在清朝年间,大别山一侧湖北省黄梅县的采茶歌传到了山的另一端,与安庆当地的方言结合,形成了最初的黄梅戏。在此基础之上,人们不断博采众长,以安庆为中心,经过一百多年将黄梅戏完善、壮大,直至家喻户晓。
黄梅戏剧目繁多,题材丰富,早期的黄梅戏针砭(biān)时事,用戏曲的艺术手段反映了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差距的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当然,黄梅戏中也不乏对农村田园生活的描述和对劳动者的讴歌。
解放后,黄梅戏的格调提升,入戏的题材更加宽泛。神仙题材的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历史题材的有《女驸马》、《罗帕记》等,其中“树上的鸟儿成双对”、“为救李郎离家园”,那可是人人都能唱上一嗓子的名段呢!
著名的黄梅戏演员有严凤英、“五朵金花”、韩再芬等。其中严凤英堪称黄梅戏大师,将黄梅戏表演得出神入化、炉火纯青。这位天赋异禀(bǐnɡ),年仅十岁便登台亮相的大师,将黄梅戏唱出了安庆,唱到了大江南北,唱得人人皆知。
如今,黄梅戏已经掀开了新天地的光辉篇章。黄梅戏与多种艺术形式相结合,电影、电视剧中频频出现黄梅戏的韵律和唱段,让黄梅戏走上了一条康庄大道,家乡的黄梅戏正在被更多的人所熟悉和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