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里来采访忙 一周快报
02版:飘扬的红领巾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学生周刊》励志启智,开阔视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参与互动,集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为一体,是小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参与互动的平台、沟通老师家长的纽带。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梅山路18号安徽金融国际中心B座29楼2903室

第11期  总第20期  2011年04月25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11期  下一期
四月里来采访忙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日期:2011-04-25

    走累的时候,不妨给自己放个小假。歇歇脚,才能有力气走得更远!

学生记者总动员

四月里来采访忙
    四月,是草长莺飞的季节;四月,是忙碌播种的日子。当农民伯伯开始耕田育苗时,当柳叶鲜花开始努力奔放时,当蜜蜂开始辛勤酿蜜时,我们的学生记者们也忙碌了起来!从学习理论知识到在家模拟采访,再到户外采风活动,来自全省各地的学生记者们可是鼓足了劲,用实际行动把知识的行囊装满。


镜头一:跟作家学习“怎么写”
    怎样才能写好作文?作家告诉你——生活里做个有心人!
    4月16日,颍上县城关镇第二小学组织280余名校园学生记者,参加了社会实践活动。第一堂课,与作家面对面,便让学生记者们收获不小!
    颍上县县文联作家协会副主席龚平叔叔应邀来到学校,为学生记者们作了一场“漫谈写作”的文学报告会。龚叔叔以趣味的开场吸引了热心的“读者们”——原来,在上世纪70年代,他就在城关镇第二小学学习,说起来年近中年的龚叔叔还是同学们的“大师兄”呢。
    随后,“大师兄”龚叔叔就日常写作为在座的学生记者们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辅导。他鼓励小记者们在生活里做个有心人,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更多的素材,写出更多的好作品。
李  伟  本报记者  吴雄峰

镜头二:与爸爸妈妈模拟“怎么问”
    只知道怎么写作对学生记者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孰不知,在采访的过程中,问问题也是门“技术活”。
    近日,铜陵市东方红小学就组织了一场模拟采访活动,并要求所有的校园学生记者们以爸爸妈妈为采访对象,了解他们的故事。
    这下,好多同学的话匣子被打开了,有的说通过采访爸爸,才了解到爸爸的工作环境;也有的说通过采访,知道了妈妈的工作辛苦,挣钱的不容易;还有的说通过采访活动,了解到爸爸妈妈小时候上学时的情景……
    虽然只是模拟采访,但学生记者们还是很紧张。在后期的交流会上,不少学生记者现身说法,相互交流提问题的技巧,看来通过实践得来的经验果然不一样!
特约通讯员  徐维林


镜头三:社会实践教我“ 怎么采”
    光说不练假把式,4月17日,萧县师范附属小学学生记者们就组织了采风活动,实地学习采写本领。
    这一天,学生记者们在《安徽青年报》驻学校记者站站长孙建峰老师的带领下,来到本县圣泉寺、桃花洞等地采风。这一路有说有笑,采访大任更是出色完成!不信你看——


问题连连看:关于圣泉寺的传说
    六(2)班  任 馨:七十多岁的王文生爷爷向我们介绍,圣泉寺由爱心人士捐建,具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寺庙东门外有一小泉,名曰“圣泉”。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天上有一位王母娘娘,她下凡来到人间,便是萧县的凤凰山,在一块石头上踩了一下,留下一个大脚印。当王母娘娘口渴难耐之时,从王母娘娘脚踩的石头下流出一股泉水。王母娘娘的随从仙童搬开石头,下面是一眼清泉,王母娘娘伸出手捧了一些泉水,然后喝了一口,泉水清凉解渴,王母娘娘觉得立刻神清气爽。
    于是,有了后来的“圣泉寺”。
问题连连看:关于泉水的来源
    六(2)班  梁路晴:泉口长约8分米,宽约6分米。泉水清澈见底,满而不溢。科学证明:“圣泉水”其实是天上的雨水,雨水从山上流下来。经过透水层流进积水层最后流进密封层,通过山中暗道流进这泉眼中,“圣泉水”由此而来。据寺里的僧人介绍,“圣泉水”流了八百年从未间断。有些游客千里迢迢来到圣泉寺,就是为了喝一口“圣泉水”。周围的许多人每天早上起来就拿着水桶上山提水,挑水的人那真是接连不断。
 问题连连看:关于寺内的景象
    六(1)班  刘宇歌:金顶红门,古色古香的格调使人油然而生一股庄重之感。走进正殿,便可以看到守在门边那威武神明的四大天王,他们都拿着各自的神器。在院子中央,有一个两层楼高的铁塔,上面系满了红丝带,红丝带上写满了祝福的话。在殿的中央,盘坐着如来佛祖,他端坐在莲花台上,一只手拿着佛珠,另一只手放在嘴边,像在默念佛经。佛祖旁边有十八罗汉,他们姿态不一,形象各异:有的躺着,有的坐着,有的站在莲花台上,有的在看着什么。
问题连连看:关于采风感受
    六(2)班  张晓文:再临圣泉寺,挥墨总觉难书,那一个个景点,那一幅幅美图,那一个个古老的传说……每一种都是巨大的诱惑,每一种都见悠远沧桑,哦,古老而神秘的圣泉寺,劲骨的八角亭,葱翠的老树,泛黄的琉璃瓦,袅袅的香火,多少往事在弹指间灰飞烟灭,唯有你伫立于斯,任后人咏叹!
孙建峰  本报记者  李  明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学生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190241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