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青年报·学生周刊》励志启智,开阔视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参与互动,集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为一体,是小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参与互动的平台、沟通老师家长的纽带。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梅山路18号安徽金融国际中心B座29楼2903室
爱的教室 方块字里看恩师 □庐江县城关小学五(4)班 徐逸凡 周老师是我的书法老师,已年过半百。虽然他那双小眼睛总是笑眯眯的,可他的教学风格却截然相反:严谨根本不足以形容老师对我们的要求。 上课的时候,老师总是循例先给我们讲一些书法知识,接着让我们临摹字帖,然后老师就当起了“巡警”,扫视着每个同学。谁的字要是写的难看、结构错误,准能被老师揪出来。 有一次我正在认真地练字,周老师走到我身边,在旁边静静地观察着。忽然,老师指了指我写的“上”字,说:“你看,这个字上面的一短横是右尖横,你把它写成了左尖横了。还有,你这个笔顺也不对,书法上的‘上’字是先写下面一横,再写一竖和一横的,和语文书上教的不一样。都说过好几次了,你还这么写?以后要记得!”我不好意思地吐了吐舌头。 周老师不仅要求大家认真练字,对自己的要求更严格。有一次周老师改动了上课的时间,一个同学忘记了,迟到了一堂课。下课后,那位同学收拾好东西准备回家了,周老师突然“空降”在他眼前,截住了他的去路。硬“缠”着给他开“小灶”,补回了上一堂课的内容。 幽默也是周老师的一大特点,他可不是只懂教书的“老顽固”。还记得老师在讲解草书中的“逸”字时说:“‘逸’就像一只小兔子卧在半圆形(草书中‘逸’的走之旁是半圆形)的窝边睡觉,比如我们班徐逸凡同学就像一只兔子正在半圆形的窝边睡觉,非常的安逸。”惹得全班哈哈大笑,同学们在笑声中牢牢掌握了周老师所教的知识。 为了培养我们的兴趣,老师除了讲笑话,还不时地化身为历史老师、考古专家和古汉语老师。教我们古代的碑帖、字帖时,老师嘴里的历史故事说也说不完;教我们古汉字的写法时,老师可以从甲骨文一直讲到行书;教我们汉字的演变过程时,周老师更是神奇,任何字在古汉语里的意思,老师都知道,如“止”在甲骨文中是“脚”的意思,“停止”是它的引申义。 周老师有着一副古铜色的脸庞,只要一想起他对我们近乎苛刻的要求,我就能想起那花白的双鬓,还有老师渊博的知识,似乎都隐藏在额头上那两道深深的皱纹中。常言说“字如其人”,周老师是教我写字的先生,更是育我成才的长者。 指导老师 江敦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