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青年报·学生周刊》励志启智,开阔视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参与互动,集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为一体,是小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参与互动的平台、沟通老师家长的纽带。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梅山路18号安徽金融国际中心B座29楼2903室
“这个‘电邮’……” “信件”边走边嘟囔着,“害得我什么活都没有了。今天我非让它把话说明白,还让不让我这个老头子干下去了?” 作为语文王国里的“活化石”——“信件”,它还是无法忘怀自己曾经的辉煌和显赫地位。 古时候,人们就开始使用它了。那时的“信件”风光无限。 大将把“信件”交给送信人,并补上一句:“六百里加急!” 每当这时,它的威信可想而知。 如今,“信件”大势已去。人们渐渐冷淡了它,它的工作越来越少。只有要寄实物的时候,大家才会想起它。 这让“信件”很奇怪,也很伤心。 它来到一家公司。 一个人说:“把这个发给小李!” “信件”一阵暗喜:有活干了! 哪知另一个人往电脑前一坐,敲了几下键盘后:“发去了!” 它看得眼都直了。 这太可怕了! 它不想退休,于是它找到了“电邮”。 “年轻人!你不去抢别人的饭碗,干嘛抢我老头子的?” “电邮”笑眯眯地向它解释起原因来。 原来,人们冷淡“信件”是因为“电邮”的方便快捷。 比如,一份十分重要的文件从合肥发往北京,要是邮寄“信件”,至少需要几天。而“电邮”呢?就算一个在南极,一个在北极,也是即发即到。 “信件”听着,不说话。 “电邮”看出了“信件”的不开心后,又告诉它,关键时候,“信件”还是不可替代的。比如,需要原件时, “电邮”就没辙了,那就还得“信件”亲自出马,因为“电邮”只能寄虚拟的东西。 听到“电邮”的解释,“信件”明白了过来。 它决定和“电邮”一起并肩作战,更好地为大家服务。 指导老师 俞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