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风向标
玩在手心里的艺术
□本报记者 黄丽娟
“蚕要有大有小,蚕咬过的叶子要敢于损坏……”
乍一听,小J以为这是一堂自然课。仔细一瞧——一群爱好动手的同学们正专心捏面人。对,就是捏面人!
走近“非遗”传承人
9月16日下午,合肥市屯溪路小学的教室里,来了一位特殊的老师——合肥市包河区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传承人张云萍老师。而捏面人就是张老师的拿手绝活。
许多同学好奇啦,非遗是什么呢?别急,它呀,又被称为“活”的文化,是指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而且大都是由人来表演和继承的,像皮影戏、芜湖铁画等都属于非遗。
非遗之所以那么受重视,最最了不起的就是那些传承人和继承人啦。像张老师的这一手绝活,就来自家庭的影响。张老师的爸爸从事艺术事业,爷爷做糖画。“小时候我就特别喜欢吃糖画,那些精美的图案让我痴迷,欣赏完喜欢的图案,还能用来解馋。爸爸从事的艺术工作,这些家庭因素让我对艺术的感知力变强。在家庭熏陶下,我一步步将国画、捏面人、做糖画等技艺学得扎实了。”出生于艺术世家的张老师现如今已成为合肥市包河区非遗传承人,张老师将古老的民间艺术绘声绘色地展示了出来。
首届弟子秀技艺
在2010年屯溪路小学的课堂上,就已经出现过张老师教授捏面人技艺的身影了。现在已经上六年级的汪鹤天和温世玮就是张老师的首届弟子。他们作为“前辈”,可是掌握了不少技巧,提起非遗文化,尤其是捏面人,他们可是头头是道。
“你看做的这个春蚕,蚕吃的叶子前面要尖一些,齿纹形状要够明显……”温世玮还没来得及说完,汪鹤天就凑了上来。
“蚕要弯一些,这样会更生动,用叶子挡住部分蚕,会有逼真的效果。这些技巧可都是为一个主题服务,要突出蚕的习性。你对蚕有了充分了解,才能做出逼真的面人。”
“老师告诉我们,非遗包括很多民间艺术,吟诵就是其中一种。不过我还是喜欢张老师捏的面人,姜太公钓鱼,我一定要跟老师学会。”
“我想捏个红太狼的面人,她可臭美了……”“我喜欢的是面人喜羊羊……”二年级的方禾和五年级的曹星隆对古典与流行的结合体都是喜爱有加。
“用彩色的面捏面人很好看,我喜欢。”四年级的刘贤姝兴奋地告诉小J。
面人糖画有窍门
“想捏好面人、做出糖画,绘画是基础。就像我教学生们做的春蚕,你必须能描绘出蚕的形状、颜色等,然后才能用面捏出有艺术感的作品。”张老师告诉小J。
张老师还兴致勃勃地跟小J说起了她的小时候。她从小就对绘画感兴趣,那时,当很多小伙伴喜欢围着一台黑白电视机(当时是稀有产品)时,张老师却独自关在屋里练习画画,当很多小朋友渐渐认识很多明星时,画画却成了她最大的兴趣。就是小时候的这些绘画基础,让她的民间技艺能力不断提升。看到新鲜的事物或元素,她会第一时间做出成果。
回忆起当年的学习经历,张老师意味深长地说:“现在人们对这些民间艺术都不重视,反倒是老外写了本关于民间艺术糖画的书,这才让民间艺术再度火热。孩子们应该趁着这个大好时机,好好了解这种文化,希望未来非遗能被他们更好地继承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