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抚摸过麦畦(qí),金黄的麦浪一浪打过一浪;秋天舔过高粱地,高粱垂下了腰;秋天敲开了石榴园,石榴在枝头悄悄红了脸……
寻找徽文化
故乡的石榴红了
□本报记者 许 龙
那是在两千多年前,西班牙公主爱上了一个平民家的小伙子。国王不同意,把小伙子判了罪,发配到很远的地方。公主每天看着百花落泪,颗颗晶莹的泪珠洒落在假山石旁。第二年,公主在悲痛中死去了,在她泪珠洒落的地方,长出了一棵棵带刺的花树,结出了一个个圆圆的果子,这就是石榴树。人们都说,石榴子正是公主的泪珠化成的……
文化档案——
同学们,欢迎在这个石榴红透枝头的季节,来到怀远做客!我是怀远县荆涂学校老师施长凤,本次昊昊的徽文化发现之旅将由我和大家一起完成。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石榴也是如此。好像命中注定的一往情深,石榴与怀远这片净土一见如故,怀远这片土地对石榴也是情有独钟。在怀远,石榴享受着山石和泉水的供养,枝繁叶茂,花红果硕,味道甘甜醇美。
9月至10月之间,是怀远石榴成熟的季节,石榴正硕果缀枝,披红挂彩呢。“泉水细润玻璃碧,榴子新披玛瑙红”,只有身临其境,才能与诗中的意境共鸣。
中国有了石榴,这不得不归功于出使西域的张骞。来到了西域的张骞向国王索求石榴树种,国王说:“要让石榴树到贵国安家,必须让一位本国的姑娘去栽培。”于是张骞回国时,就带了石榴树种和一位姑娘。
这位姑娘把石榴树种子撒在石崖山上,经过她的细心管理,三年后,石榴树就开花结果了,人们都亲切地叫她榴花姑娘。姑娘的勤劳、善良感动了山神,她挖出的泉水清澈甘甜,长年流淌不尽,这就是人们说的圣水泉。据说,每到阳春三月,冰消雪化的时候,榴花姑娘总要在圣水泉边出现一次呢。
文化现场——
9月下旬,趁着一个晴朗的下午,我们几位老师和四位学生记者来到了乳泉石榴园。初秋的太阳还很高,照在石榴上,远远望去像亮着光的灯笼。学生记者们欢天喜地地走进了石榴园:
一走进园子,就看到一棵棵石榴树,上面挂满了石榴。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咧开了嘴,有的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子儿。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绿黄色的叶子朝外张望,仿佛在向我们报告成熟的喜讯。(五年级 陈韦婧)
我们品尝了三种石榴:红玛(mǎ)瑙(nǎo)、玉石子、粉皮。红玛瑙的味道微甜,有一点儿酸,还稍微带了一点涩味;玉石子比红玛瑙甜一点,子大,水分足,口感非常好;粉皮味道比玉石子稍微酸一点,比红玛瑙甜一点,介于两者之间。怀远石榴不仅味道好,样子更是赏心悦目。
我们还爬上树去摘石榴,摘的是红玛瑙和粉皮。虽然我们学生记者中,有一位受了点小伤,但是我们依然很开心,因为我们用自己的劳动换了两个粉皮石榴,这也让我们尝到了什么叫做先苦后甜。据工作人员介绍,粉皮在9月初出售,火葫芦最迟出售,然而最受欢迎的玉石子要比普通石榴早熟一个月。(六年级 吕欣怡 李祖儿)
一名顾客大喊大叫,引起了我的注意:“不要把玉石子和红玛瑙搞混了,两种分开放。”我一看,哇,他车的后备箱里塞满了石榴,我不由得上前问道:“叔叔,你买那么多石榴干吗?”叔叔说:“怀远的石榴皮薄、粒大、汁多、甜味重。还可以治消化不良,也有降血压的功效。我每年都要开车来买一些回去,送给亲朋好友。”听了叔叔的话,我深深地为家乡的石榴自豪。工作 人员说,每年石榴成熟的季节,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来这里游玩,走时都会买一些石榴带回去。(五年级 汪静怡)
在一家石榴园中,园主亲自带着学生记者们采摘石榴。吕欣怡上树摘了一个又大又美的石榴,不小心被树枝刮伤,勇敢的她没有哭也没有叫疼,而是捧着石榴,露出了灿烂的微笑,出现在我的相机前,“咔”,我拍下了这位坚强的学生记者!

邵静老师还在和大家说着采摘石榴的注意事项,学生记者们就已经蠢蠢欲动啦!

看到有前来采购石榴的顾客,李祖儿和吕欣怡可不放过这个好机会!
文化留声机——
听闻学生记者走进了石榴园,怀远县实验小学二(5)班的刘汶汶第一个来了兴致。在她的央求下,家人陪伴她来到了石榴园。当一片绿油油的石榴园映入汶汶的眼帘时,她情不自禁地记下了眼前的一切:
火红的石榴像一个个灯笼挂在枝头,可喜庆了。白乳泉上,一只白色的石龟守在一口泉眼旁,就像一个威武的将军。来来往往的游客都往泉池里投硬币,说是求得福运,我也投了几枚,还坐到白石龟上来了张合影。爬到山顶时,我惊呆了,怀远县城的全景尽收眼底,真美啊!(指导老师 何志洁)
其实,慕名而来的又何止汶汶一个呢?这会是一个长长的队伍,等到石榴红透的时候,石榴园里一定人山人海!如果你爱石榴,怀远一定是你的首选!
学生记者 怀远县荆涂学校陈韦婧 李祖儿 汪静怡 吕欣怡
指导老师 邵 静 施长凤 周丽娜
摄 影 王 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