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刀也能当画笔 “天宫一号” 宇宙在召唤 看我招牌动作
04版:世界真奇妙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学生周刊》励志启智,开阔视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参与互动,集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为一体,是小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参与互动的平台、沟通老师家长的纽带。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梅山路18号安徽金融国际中心B座29楼2903室

第7期  总第20期  2011年10月17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7期  下一期
剪刀也能当画笔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本报记者 杨 旭 日期:2011-10-17

   艺术需要灵感,更需要灵巧的双手;梦想需要帆,更需要手中的双桨。

剪刀也能当画笔
□本报记者  杨  旭
学生记者  阜阳市实验小学五(6)班  叶传洋 六(2)班  胡程程  六(6)班  李芊芊  四(6)班  李鉴洋  文峰小学六(6)班  杨九鹤
指导老师  叶善超
    给巧手一把剪刀,一张纸,你将可以见证艺术的诞生。当你欣赏完剪刀在纸上的舞姿,它留下的舞步就是一幅令人拍案叫绝的艺术作品。这种艺术,叫做剪纸。
文化档案——
    中国是剪纸艺术的故乡,早在公元前600多年就已经萌芽了。阜阳的剪纸正是祖国剪纸艺术中的一朵奇葩(pā),淳朴、秀丽,散发着泥土的芬芳。
    喜庆的日子里,人们在窗户上、门上、灯花上贴满了红红的剪纸,有《连年有余》、《花开富贵》、《五福临门》……节日的气氛因为红彤彤的剪纸更加浓郁了。谁家要是有了宝宝,人们还要在送给宝宝的围嘴、肚兜上绣上剪纸的图案,有憨憨的小老虎、机灵的小老鼠……
    2008年奥运会要在北京举办的消息传遍了大江南北,全国上下欢呼雀跃。阜阳剪纸研究会的叔叔阿姨们,也用自己的巧手和汗水为奥运会送上了珍贵的礼物。这是一幅有2008平方尺的剪纸长卷,长223米,宽1米,是20多位剪纸艺人花了两年的时间才完成的。这幅助阵奥运会的剪纸长卷,无论是篇幅还是工程量,都创造了奇迹。

文化现场——
    这幅被载入奥运会史册,也被载入中国剪纸史册的奥运剪纸长卷,正是在阜阳剪纸大家朱英和程建礼的真传弟子——吴青平老师的带领下完成的。
    为了探秘剪纸艺术的“台前幕后”,好奇的学生记者们出发了,目的地正是吴青平老师的“青平坊剪纸工作室”。当学生记者们的眼前出现了一位年轻、和蔼的阿姨时,大家根本没想到,这就是吴老师!有着卓越艺术成就的吴老师,热情地接待了他们。
    学生记者们在吴老师的带领下开始参观了起来。
    叶传洋:一进门,映入眼帘的就是许多大幅大幅的剪纸,什么《富贵平安》、《牡丹双鸽》、《喜上眉梢》,一张比一张漂亮,一幅比一幅精致,看得我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一旁,我看到两位大姐姐正在用小刀制作剪纸,她们细心地用小刀把一幅幅剪纸图上用笔勾出的空白部分剔除,变成镂空的图案。我有些不解。难道剪纸不是用剪刀一点一点剪出来的吗?怎么还用小刀?就在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吴老师笑盈盈地为我破解了疑惑。
    “你们看到的这些剪纸,和想象中的肯定不一样吧!剪纸的步骤,首先将要创作的作品图纸打印出来,然后在作品纸上勾勒出作品的线条,最后用剪刀或者刀把不需要的空隙剪除、镂空。剪纸的方法很多,既能用剪刀剪,也可以用刀刻,这里用的就是刀刻。用刀刻的话,我们最常用的是阴刻和阳刻。阳刻的每一条线都是互相连接的,牵一发而动全身。阴刻的特征是线条不一定是互连的,它的特点是黑白对比较强烈。你们现在看到的这种剪纸用的就是阴刻的方法。”
    听完吴老师的讲解,学生记者们的兴趣更浓了。大家纷纷紧了紧拳头,原来大家也想试上一把呢。吴老师给他们出题——蝴蝶。纸张对折,画上简单的线条,拿起剪刀,在吴老师的指导下,大家学得有模有样。虽然他们手中诞生的蝴蝶千姿百态,但是吴老师还是夸奖了大家的动手能力。李鉴洋手中的“太空飞船”蝴蝶惹得剪纸室笑声阵阵。
    学生记者对奥运剪纸背后的故事,充满了好奇。杨九鹤迫不及待地问起了吴老师:“吴老师,2008年的奥运巨幅剪纸的纸张是从哪儿弄的呢?”
    吴老师微笑着说:“纸是从泾县运来的,长223米,宽1米,一共2008平方尺。”
    李鉴洋也不放过机会:“吴老师,您还有哪些优秀作品呢?”
    “有很多,比如《敬老楷模孝感动天》、《中华孝道源远流长》等,这两幅作品都是长60米,宽1米,在北京民族文化宫成功展出,是给新中国60岁生日的献礼。”
    李芊芊的问题也来了:“吴老师,有没有简单又有意义的剪纸呢?”
    “当然有!”吴老师说,“比如黑色剪纸,是镂空的,很漂亮,有吊钱,可以把它们贴在屋檐上,是一种对美好、富裕生活的象征;还有……”
   学生记者们的眼睛眨也不眨,听得入了迷……临行时,学生记者们还收到了吴老师送给大家的礼物呢,原来是他们的属相剪纸。李鉴洋收到的是一条有梅花装饰的可爱小蛇,满心欢喜的他可是爱不释手。

文化留声机——
    阜阳剪纸的作者遍布全市,几乎每个村子都有,他们都是民间艺术家。剪纸的队伍正在不断壮大,“青平坊”只是其中之一。
    “一定要把剪纸艺术的精华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体会到剪纸的奥秘!”吴老师送别学生记者们时,语重心长地说,学生记者们狠狠地点了点头。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学生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190241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