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青年报·学生周刊》励志启智,开阔视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参与互动,集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为一体,是小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参与互动的平台、沟通老师家长的纽带。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梅山路18号安徽金融国际中心B座29楼2903室
我不是一个人 □本报记者 吴丽丽 刘安华 “提篮小卖拾煤渣,担水劈柴也靠她。里里外外一把手,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一举手一投足,侍(shì)若虹把《红灯记》的经典选段唱得形神兼备。 然而,喜欢唱戏的她曾经却是一个性格内向,腼(miǎn)腆(tiǎn)、不善表达的害羞学生。 侍若虹是泗县灵童学校六(4)班的学生,爸爸妈妈常年在外打工,两三年回来一次。从读书时起,小若虹就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第一天迈进学校,第一次领到新书,第一回写作业……都是爷爷奶奶陪着。三年级之前,侍若虹一直在村里的小学读书。受条件限制,加上性格内向,她的成绩始终不理想,为了提高成绩,她来到了灵童学校。这是一所有4000多名学生的寄宿制学校,其中,将近90%都是留守未成年人。侍若虹就是其中之一,每隔十天才能回家一次。 说到第一天上学的情景,侍若虹兴奋地说:“学校跟我想象中完全不同,教学楼足足有三层,这还是我第一次见到楼,我激动了好久,告诉自己一定要好好读书。” 刚来学校时,很多同学不适应,有的还想家想到哭鼻子,侍若虹也不例外。 当时,她和一位要好的同学没分到一个班,心里特别难受,班主任柏老师知道后,把她叫到办公室,抱着她坐在腿上,安慰她。当时,小若虹感动极了,这是她第一次感受到学校的温暖。渐渐的,她认识了很多同学,他们一块做活动、游戏,看电影、为同学庆祝生日……可开心了!她的性格也一天天开朗起来,也坚强了很多,想爸爸妈妈的时候,她就忍住,好不容易有这么好的学习机会,可不能浪费了。 “她很聪慧,上课时很积极,语言表达好多了,作文也有很大进步,还是我们班的小戏迷呢,京剧、泗州戏,她都会唱,一点也不怯场。”班主任柏老师说。 在泗县关工委的关心下,学校专门组织成立了校关心下一代委员会,为留守孩子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学校有专门的生活老师,轮班料理学生们的生活。侍若虹说:“学校就像一个家,在这里,我不是一个人。老师告诉我们要感恩,要有良好的品德,这些是学习文化知识的基础。”采访中,她不止一次地说感谢柏老师,希望长大了当一名企业家,好好回馈这些关心自己的人。 坐在位子上,侍若虹微笑着,两手交叉放在膝盖上,有条不紊地回答着提问。采访结束时,她还邀请小编合影。原来,她还是个“POSE”高手呢,站在花丛中,满脸俏皮的她就是开得最鲜艳的一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