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有铁画从芜来 战绩辉煌的铁画 动物们的无奈
04版:世界真奇妙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学生周刊》励志启智,开阔视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参与互动,集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为一体,是小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参与互动的平台、沟通老师家长的纽带。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梅山路18号安徽金融国际中心B座29楼2903室

第10期  总第20期  2011年11月07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10期  下一期
自有铁画从芜来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本报记者 苏 锐 疏 国 黄丽 日期:2011-11-07

    绘画,只能用墨?当然不是,带上你能想到的材料,去寻找艺术气息吧!
寻找徽文化
自有铁画从芜来

□本报记者  苏  锐  疏  国  黄丽娟
指导老师  芜湖市绿影小学  张  芳
学生记者  芜湖市绿影小学三(2)班  刘  辉  陆海涛
    “有奖竞猜了!有奖竞猜了!”不见小J人,先闻小J声。
    “猜什么啊……”巧克力和小翼不约而同地问道。
    “‘以铁的材料创造优美的图画,以铁的意志创造伟大的中华’,猜猜说这句话的是谁?这句话是形容何种物品的?哈哈,猜对有大奖!”
    “这不小菜一碟!这是郭沫若大师当年对芜湖铁画的盛赞呗!”
    顿时,全体崇敬地看向昊昊,他却不紧不慢地接着说道:“知道我为啥知道吗?因为我刚带着学生记者去走访了!哈哈哈!”
    “来看我从芜湖带回来的‘文化大餐’!”

文化档案——
    在词风行的宋朝,铁画也悄然盛行,我们有时所称的“铁花”,也是它的名字。一群技艺能手以铁为墨,以锤代笔,锻铁为画,新的工艺品——铁画,就这样诞生了。发展至清代康熙年间,芜湖铁画更是自成一体,享誉四海。但想要锻造出高品质的铁画,必须门门精通。光是技艺就得掌握我国传统国画的构图法、金银首饰、民间剪纸、雕塑、镶嵌等多种工艺技法,吸收众家之所长,立独家之特色。在定过所要锻造的画作初稿之后,用低碳钢作原料,铁、锤并用,经剪、砸、烧打、上漆蜡、上框等工序和“打活”、“钻活”等工序,一个个精致的人物、飞禽走兽的工艺品就活灵活现地诞生了。

文化现场——
    “昊昊,怎么都是你在说啊?不是有学生记者跟你一起去的吗?他们怎么到现在还没有露脸啊?”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想见识下有幸在铁画之乡成长的学生记者们。
    “别急,别急,他们随着凌山师傅参观的经历,可得慢慢说……我们还是先来看看一位学生记者的采访日记,一起认识一下他吧!”昊昊跟大家卖着关子。
    地点:芜湖市工艺美术厂
    天气:晴朗
    主角NO.1:刘辉
    采访前小记:早就听说我们家乡铁画很出名,家里,爸爸也买过一幅,很好看,今天终于有机会可以看看铁画是怎么制作出来的了。跟随着张芳老师和《学生周刊》两位大记者,一起来到了芜湖市工艺美术厂,美术厂的铁画制作人凌山师傅接待了我们。
    主角NO.2:陆海涛
    采访小记:每件精制而成的山水、人物、飞禽走兽……令人叹为观止。黑白分明,苍劲凝重,巧夺天工。它不似江南丝绸那样委婉绵柔,也不像泼墨洒汁的山水画一样大方得体。它是实实在在的,一锤一锤敲打出来的,它包含着工人们的智慧与汗水,它虽出自铁,但柔于铁,它舍弃了铁的固执,而增添了艺术美,刚毅而不硬板,柔美而不婀娜。铁画真是太美了,我似乎爱上了它。
    听了这些大加赞美的话,是否已经被铁画的精气神给吸引了呢!话不多说,随着大家一起去铁画的制作室,接受凌山师傅的讲解吧。刚进制作室,就让我们目不暇接了,墙上挂着一幅幅精美的铁画。学生记者们更是激动不已,一会看看这个,一会摸摸那个,每样都爱不释手。
    凌山师傅还不忘引经据典:“据清代《芜湖县志》所录《铁画歌·序》载,芜湖人汤鹏‘少为铁工,与画室为邻,日窥其泼黑势,画师叱之。鹏发愤,因煅铁为山水嶂,寒汀孤屿,生趣宛然’。”原来在清朝,有一个叫汤鹏的铁匠,白天偷看到他的邻居作国画,被邻居骂走了。他就发愤图强,锻铁来作画,这就创作出了铁画。铁画一经问世,不仅“远客多购之”,而且“名噪公卿间”,士大夫阶层人士把它作为“斋壁雅玩”之物欣赏,文人墨客更是推崇备至,赋诗著文加以赞扬。
    “大家一定会说,汤鹏一定会成为大富豪吧!但现实并非如此,他与铁画身上是有很多相同点的。铁画的许多特点都在他身上能找的到,汤鹏从不向世俗低头,虽然生活清贫但坚强刚毅,这恐怕也是他能创造出铁画的真正原因吧!”凌山师傅边解说边猜想着铁画鼻祖当年的气节。

文化留声机——
    临走时,凌山师傅语重心长地告诉学生记者们:“铁画的鼻祖汤天池(汤鹏字天池)原是一个普通铁工,但他不满足在铁工技艺上所取得的成就,进而追求更高的铁艺。虽受各种条件限制,但能勇于克服困难,虚心求教,勤奋学习,终于成为一代铁画宗师。希望同学们在日后的生活学习中能像我们的先人那样不畏艰难,用铁一样的意志,刻苦学习,长大后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学生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19024112号-1